合作生态
携手十年,重电&华为助推ICT产教融合走深向实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携手华为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以“三共三享”的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破解校企“合而不深”问题,有力助推区域ICT人才生态建设。
文/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聂强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石,ICT产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与数字中国的支柱产业。掌握IP、IT、C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具有“跨界”特质的职业教育,是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培养行业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先锋力量。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以下简称重电)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于2012年在国内率先成立重电-华为ICT学院,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创新性地提出“三共三享”的校企协同育人理念,重构专业群“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共建一流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六个结合”实训教学模式,为行业输送12000余名ICT复合型人才,有力推动了ICT人才生态建设。在2024金平果高职院校专业类排行榜中,重电位居通信专业大类全国榜首,其中通信系统运行管理、通信软件技术专业更是连续蝉联全国第一。
创新“三共三享”理念,践行校企双元育人
重电-华为ICT学院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根据ICT行业技术迭代快、实训设备更新快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提出“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如图1),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资源开发、技术创新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

图1 重电“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基于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的“三共三享”协同育人理念,学院建立健全了教学培训、课程资源、基地运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相关保障制度,实施产业学院、专业、课程、课堂四级校企双负责人制,与华为共建覆盖云管端全场景的重庆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和教师培养基地,并通过实施博士进园区、访企拓岗等专项行动推进校企合作走深向实,探索形成华为牵引、ICT产业链企业跟进的校企共赢产教融合新格局,构建校企相互服务、优势互补、彼此依存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经过12年的持续耕耘,学院构建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服务高地的“双高”格局,促进了高校教育链和ICT产业链的高质量衔接,相关成果先后获评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五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学院还连续9年被评为“优秀华为ICT学院”、“卓越华为ICT学院”、“华为ICT学院最佳合作奖”,荣获全国唯一的“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称号;作为华为ICT学院参观交流的品牌和标杆,累计接待国内院校交流学习310余次;与华为合作案例先后获评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优秀案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优秀案例、重庆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被人民网、中国高职高专网等官方媒体专题报道转载220余次,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重构“2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ICT人才
为了能随产业发展而动态调整ICT专业群,学院按照“岗证课”一体化设计思路,组织华为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家调研、分析、归纳ICT各岗位能力需求和标准,分解出通用基础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构建“2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群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公共拓展模块,基于该体系累计建成国家级课程12门,通信类国家级课程总量居全国第一(如图2)。其中,专业拓展模块根据技术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在专业群内通开通选,实现群内课程的底层共享、中层融通、上层互选,打破传统IP、IT、CT专业壁垒。学院目前已累计设置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等专业必修模块16个,车联网应用等专业拓展模块22个,以满足ICT赋能行业的发展需求。截至2024年,校企共育ICT复合型人才12000余人,占重庆地区ICT从业人数的11.2%。

图2 ICT专业群的“2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
实施“六个结合”实训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为有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学院围绕实训环境、手段、内容、师资、考核和职业素养六个方面,联合实施“六个结合”实训教学模式(如图3),将企业真实设备、真实项目、真实场景、真实流程、真实考核引入课堂,保持实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逐级递增:

图3 “六个结合”实训教学模式
- 以“真实设备+虚拟仿真”,让高危险、难进入、难再现的流程和场景可见、可重复、易操作;
- 以“线下实操+线上实训”,让设备上云增加实训频次、扩展实训范围,打破基地时空局限;
- 以“技术分类+能力分级”,实现“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的四级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体系;
- 以“企业导师+专任教师”,开展双师同课、双师同堂、双师在线,引进真实场景、真实任务、真实流程入课堂;
- 以“企业评价+学校考核”,实施校企双导师评价,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职业生涯前置;
- 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共建联合党建实践基地,开展课程思政,传承“使命、担当、奉献”精神,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这一模式培养下,学院先后有96人次考取华为HCIE专家级认证、2200人次考取HCIP认证;在华为ICT大赛中夺得全球总决赛奖14项、中国总决赛奖128项;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50余项。双方合作十年来,涌现出大批杰出ICT人才,2018年和2020年华为渠道大比武售前赛道全国二等奖获得者陈雄等6名毕业生现入职华为重庆代表处、华为HCIP多证书持有者易嘉现任神州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等。
对接产业需求,首开售前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针对华为ICT产业人才生态亟需售前工程师现状,2018年,学院启动售前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每年按照专业总人数的15%选拔学生组建“华为ICT售前工程师”卓越技术技能人才试点班。瞄准售前工程师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商务技能双重高标准要求,在培养周期内,通过大一、大二两年实践,培养每名学生取得三个及以上华为HCIP高级工程师认证证书,在大三学年,针对商务技能要求,引入华为报价器等工具,采用演练式教学方式开设《售前工程师专项能力实践》课程,共包含客户需求挖掘、解决方案设计、ICT产品配置报价、同业竞品分析、解决方案演讲、交流沟通技巧、招投标管理、危机公关等八项核心技能,聘请行业企业经验丰富的售前工程师组建教师团队协同授课。通过6年的实践,试点班培养的售前工程师受到华为产业链合作伙伴的高度肯定,截止2024年,学校培养的售前工程师累计250余名,全部入职到华为7家总代重庆公司和川渝地区华为合作伙伴企业,其中华为总代公司中的近50%售前工程师毕业于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共建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对外服务能力
学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基地立项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工程,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如图4)。学院还积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使用全过程:

图4 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 校企共同开展产教融合建设,其中企业以捐赠、设备投入、场地投入、授权使用等多种方式参与,双方共建成覆盖5G基站运维、网络优化、数据通信等19个技术方向30余个实训室的ICT实训基地;
- 围绕企业技术难点和前沿技术热点问题,合作设立重电-华为智慧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科技研发、项目攻关和技术创新,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和工程项目转化成为教学内容;
- 建成重庆市网络通信工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智基地重电工作站等4个省部级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立项重庆市科技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专项等技术创新服务项目71个,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实现科研与技术服务经费到账1500余万元。
依托平台,学校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优秀人才,例如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特等奖获得者罗刚入职同程旅行数据中心任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华为ICT大赛中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得者何果入职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产品工程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入职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任大学教师等。
联合研发产教融合云平台,促进人才“精准化”输出
依托华为ICT产业链校企联盟,重电与华为联合研发产教融合云平台(如图5)。通过真实设备上云,结合教学资源,形成线上实训空间,支持远程操作、远程开发与共享、动态资源调度等,实现实训内容、实训过程、实训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促进基地校内共享、校际共享、校企共享,累计开展线上实训8万人次、技术共享课题22个。

图5 产教融合云平台
产教融合云平台收集了上千家企业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绘制岗位能力画像,并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行业工程实践案例和线上真实实训环境,不仅确保学生随时随地在线上自主选择学习和远程实训,还能动态绘制学生学习能力画像,给出学习提升建议,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平台还能通过岗位智能推送,实现通信工程学院学生高质量精准就业,以智能化、可视化、集成化助力人才输出“精准化”。
依托产教融合云平台,毕业生通过线上精准匹配实现对口就业、快速就业。不仅毕业生遍布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服务于运营商、华为合作伙伴、行业客户等,而且毕业生在ICT产业链企业就业的首年年薪达10万+,去向落实率超过99%,连续六年全校排名第一。
依托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跨界天然优势,重电-华为ICT学院的“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破解了校企“合而不深”难题。未来,重电将继续践行“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与华为共同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高素养技能的ICT人才,为行业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共建ICT产教融合生态圈,服务重庆乃至全国的行业数智化升级。